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耗时:
摘 要:开放式教学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,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形成,本文从开放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及必要的条件,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。
关键词:开放式教学;数学课堂教学;探索;合作交流
中图分类号:G632.4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9-010X(2008)05-0049-02
开放式教学是充分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上的一种模式,它旨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,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,扼杀学生发展空间的封闭型教学活动的模式。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指出: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,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。它要求课堂教学做到: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,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、发现、想象和表现的愿望,让学生的思维、心态处于开放状态。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,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,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,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,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,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。三是不拘泥于教材、教案,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,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,不断调整教学过程,促进学生健康、和谐地发展。可见,数学的特点是开放的。有一位数学专家提到三种观念,其中之一是:“动态的、易谬的数学观。即把数学看新关键词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,它包含有错误、尝试和改进的过程,它必然地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。”同时指出:“一个教师如果具有动态的易谬的数学观,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,包括问题解决、合作学习、批判性讨论等等,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会采取较为容忍的态度,采用师生探讨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错误,而不是借助教师的权威。”所以,数学课堂中必然要采取开放式教学。
一、开放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体现
1.在课堂教学内容上,人教版义务教育7~9年级数学教科书中力求贯穿数学开放的理念,在数学基础知识、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及数学基本观念三个层面上进行了发散性的编排。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三基为内核,通过开放式教学向外拓展,使学生学会阅读、学会整理、学会迁移、学会探索、学会总结、学会评价。
2.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,允许多向交流,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,师生之间的交流,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(即能提出与书本上不同的看法)等。主要表现为强调实验,重视培养学生类比、归纳、抽象的过程,即设计一些可以操作的实验,由教师演示,或学生动手,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。
3.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,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开放式教学数学,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,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“探索式”、“研究式”的方法,引导学生主动探索、研究,获取知识。
4.在课堂教学的题型上,数学开放题主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、条件的开放性、解题策略的多样性、解决方向的不唯一性、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问题上。
5.在师生关系上,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,更作为参与者;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,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。师生间的关系相对平等,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对学生主体精神的调动上。孩子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,未来是充满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。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对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,作为教者应该有开放的态度,用开放的方式来教导他们。
二、开放式数学教学应具备的几个必要条件
1.要有一个好的开放的教学情景。创设一个好的开放的教学情景,就会让学生主动热情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,创设的情境,让学生能尽情的畅所欲言,提出各自的看法,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,然后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,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、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。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,我们再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算法猜测和答案猜测。在这些猜测中,也许有的是对的,也许有的不是很完整,也许有的根本不正确。但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猜测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。学生猜测完算法后,我们可以选择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作(下转56页)(上接49页)为探究的对象。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,自主探索,自己去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。也可以在前面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,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,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情况。在讨论交流的同时,学生可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,从而受到创新教育。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,也就是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、表演、谈话、操作、合作等活动,使自己在特定的氛围中,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,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,在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,以思促情。这样就可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,在交流中求得发展。
2.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。开放式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,更是一种数学教学思想。因此,任何阶段任何课型都能施行开放式教学。教学中,教师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,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,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,发挥多种器官参与作用,突出自主性。例如,在教学七年级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》一节时,可以先让学生课前自制几个小正方体,上课时再各自展开成平面图。教师提问:正方体的展开图共多少种?让学生互相对比、讨论开放式教学数学,然后总结出多种结果。这样就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达到了训练思维、掌握知识的开放性教学的目的。再如,在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时,除教科书中的方法外,教师可再启发:有没有其它的方法?发挥学生的想象,得到多种不同解法。
3.要保护学生的心理安全。这里说的安全,更多地是从心理角度来说的,因为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,教师完全充当裁判的作用,在这样的教师心里,学生只有对错之分,黑白之分。学生能复制老师的思路,就是对的,就是好的,否则就不好,就不对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批评:“这个问题我都跟你讲过多少次了,还做不出来?”试想一想,在这种情况下,学生还能有创新思维吗?如果学生一边在解题,一边还在担心这样做会不会挨老师的批评,会是一种什么情景?缺乏安全感的学生通常都不敢越雷池半步,更无从谈及个性了,创新就更远了。让学生有心理的安全感,大胆探索,追求新颖的解题方法,这是非常必要的。
总之,开放式数学教学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,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,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;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,包括求知的需要、参与的需要、成功的需要、交流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;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,包括发散思维、求异思维、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;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,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,提高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